《大明一統志》成書於明英宗天順五年(1461年)四月,共九十卷,該書源自景泰七年(1456年)編成之《寰宇通志》,以當時的兩京十三布政司為綱,諸府州為目,下設建置、沿革、郡名、山川、形勝、風俗、土產等38門。天順二年(1458年)八月重修《寰宇通志》。天順五年成書時賜名《大明一統志》。當中所記的自然地理、人文地理、經濟地理等資訊內容豐富,關涉之人物史事自周代始,對研究明代中葉以前的中國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。本圖層呈現《大明一統志》公開庫中各個後分類項目於地理空間中的分布,後分類項目一共分成[地名][州縣][邵名][山川][土產][藩封][公署][學校][書院][宮室][關梁][寺觀][祠廟][陵墓][古蹟][名宦][流寓][人物][列女][仙釋]等二十大項。並提供關鍵字搜尋在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及外邦的概況。例如,土產:芍藥、水銀、沉香;祠廟:禹廟、孔子廟;人物:蘇軾、朱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