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山裡,看見自己 人們為什麼走進山?或許有千百種答案,但細探最終的目的,多數並非執著於登頂,而是在過程中的種種發現,與自身的成長。 1897年6月28日,也就是寫作這一篇封面故事的123年前,臺灣最高峰被命名為「新高山」。日本政府開始治理臺灣後,為了解領土內各式資源,進行了山岳高度測量、土地調查、人口與舊慣風俗調查等活動,在調查中發現這座臺灣最高峰比日本聖山富士山還要高,因此明治天皇將玉山命名為「新高山」。隨著八通關越嶺道路與各項公共建設逐漸完備,臺灣在1920年代興起了登山熱,校歌裡提及新高山、國語課本有〈新高山〉一文、甚至有小學生登上玉山山頂。在一百年後的今天回望這段故事,饒富興味。 走進山、了解山,我們腳下土地的種種歷史也呼之欲出。這一刊我們從「禁山令」開始,談為什麼封山?現下的我們又該如何親近山?接著,訪談獵人學校與來回穿梭稜線上的高山協作,了解怎麼與山和平共處、如何在山上討生活。當然,山的神祕莫測,也帶來了種種傳說,我們用輕鬆有趣的方式,讓大家重新思考該如何敬山與近山。每一期都不能錯過的〈路上觀察學〉、〈歷史任意門〉與〈美食特搜隊〉主題,也都透過見域工作室的眼睛,圍繞著「山」,聚焦說出在新竹生活,與山林的關係。 在後疫情時代,賣場、百貨公司的消費者少了,走進山裡的人多了起來。在歷史長河中,也不乏因躲避疫情、亂世而走進山林的人物,譬如竹林七賢與桃花源記中的村民。然而與他們不同的是,上山之後我們總得下山,去面對現世裡雜亂、未知的種種挑戰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要回答的習題,跟著這一刊《貢丸湯》一起走進山裡、回望過去,或許我們能同理、共感,從也曾走進山的歷史人物身上得到一點點的共鳴、從總是能與山和平共處的部落獵人裡汲取一點點智慧,這樣就已經很足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