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書敘述十七世紀末葉至十九世紀期間,平埔族群的土地權利來源及其變遷過程。作者以台中盆地東北方一個主要平埔族群──岸裡社人──為個案,說明土著部落如何接受招撫歸化,並演變成為漢人式的田園業主。岸裡社人以勇猛善戰著稱,平時過著游耕漁獵採食的維生生活。大約從十八世紀初葉 開始,他們一方面接受清朝的徵召,輔助官軍平定數起反亂案件,成為官方「以番制番」以及「以番制漢」政策的協力者;另一方面岸裡社人著手開闢官方賞賜的大批草埔,變成中部地區規模最為龐大的土著業主。 作者運用岸裡社人殘留的契約文書和各種公私機構典藏的檔案,分析岸裡社人如何在漢人通事的主導下,利用契約形式,與漢墾佃共同開墾他們的土地 資源,並進行初步的田園產權分配。作者從岸裡社人與漢墾佃的生產交換關係,說明土著業主的地權如何分割成業主權和佃主權。其次,作者從田園租業的頻繁典賣現象,分析土著業主如何溶入漢人商品貨幣經濟體制,乃至因長期典賣田園經營權利而導致地權空洞化的現象。本書的另一重點,則是從政治層面,分析岸裡社人如何被納入地方官僚和保甲體制,從而瓦解部落傳統權威結構。這些政治控制與社會經濟因素,嚴重腐蝕岸裡社人的部落社會與農作生活,造成普遍貧困化的現象,最後則逼使他們進行大規模的遷徙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