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朝時期文學的主題如山水、田園研究已然成熟,這些主題的歷 史、文化、語言的背景亦與中國文學之發展息息相關,然而,卻較少人 注目於「園林」這一主題。本文試圖證明,園林此一「場所」的出現影 響了文人群體的生活與價值觀,透過園林的生存實踐,文人重新發現自 然、詮釋隱逸,將原本屬於帝王苑囿的概念一步步引入個人的日常生活 之中,循此而發展的「園林書寫」意象亦在文學史中建立了一種傳統。 本文在梳理六朝時期文人園林興起後的文學書寫現象之後,再由巴舍拉 拈出的空間詩學觀點,觀察作為影響後世詩歌的美學典範可能的源流。 我們發現,在漢以前文化的建構中,「家屋」之原型是重要的文化範式, 循此發展出「家、國、天下」的世界觀,並將之縮影於帝國苑囿之中。 然而,這樣的發展偏重於人文的建構,而缺乏自然的元素;著眼於社會 之群體,亦壓抑了個人情志。故在此時期的變化便是文人階層在自覺的 思潮中逐漸轉入個人的生命情境,重新省視屬於「宇宙」的自我。於是 懷抱著「家屋」意識和發現「山水」的詩人重新找到一個能容納自我主 體又能承擔社會志向的場所—文人園林,且在園林中找到能依附、可 寓居的物理和心靈空間,透過巴舍拉對空間的啟發,園林書寫中的傳承 意象如宴集、孤獨、登臨、曲徑、花鳥、窩巢、門窗、琴書等在詩歌之 中出現的頻率無比密集,營造出文化中的特別現象—或者因此也成就 了傳統中國文學裡的「園林詩學」。